首页 培训动态 学习案例 企业级AI智能体实践:用得上、做得深、回答准
企业级AI智能体实践:用得上、做得深、回答准
随着AI热潮的兴起,从2023年开始我就全身投入AI实践与研究。从AI应用到工具开发,无论是通过人才培养还是举办活动,都希望探索企业培训AI转型之路,其中AI智能体开发贯穿始终,尤其是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部署本地化大模型,智能体对于企业AI应用落地显得尤为重要。这其中有些心得总结起来就是:用得上,做得深,回答准!



01
用得上:开发企业级智能体应用平台

2025年,随着智能体应用在千行百业加速落地,智能体应用开发的实际需求和痛点也正在发生变化。过去两年,以大模型为中心的AI应用搭建平台逐渐实现了“人人都可以开发智能体”,但如果想要让智能体真正做到企业级应用——成为能够背着OKR跟企业共同成长的数智员工,能开发出来智能体只是第一步。

从 “C 端热闹” 到 “B 端受冷”:智能体 “用不起来” 的困局

去年,我们团队在 Coze、文心等平台上前后开发出上百个智能体。但这些智能体基本是给C端用户使用。比如我们在豆包上发布的“课程生成器”、“试卷生成器”等智能体,用户高达上万人,却不知道哪些用户在使用,更不知道他们对智能体的使用情况和反馈意见,这对企业来说并不能创造直接价值



建个 “AI 门户”:让智能体从 “散养” 到 “家养”

为解决智能体上线后“用不起来”的痛点,我组织IT团队开发了一个企业级的智能体应用平台——磐智AI数智员工赋能平台。在Dify平台上开发,将应用分散、缺乏统一入口和权限管理的智能体聚合在公司官方网站上,并与公司用户管理系统、会员管理系统连接,形成AI门户,实现了按用户角色访问、使用记录可追踪,信息安全可保障等功能,结果是员工和会员用得顺、IT 管得住。



让智能体融入业务中:从 “能用” 到 “好用” 的关键

真实的商业环境里,数据在变、场景在变、业务需求在变、驱动智能体的大模型也在进化。能够在真实场景中结合业务、数据和模型实现相互耦合、动态进化的智能体,才是真正从“能开发”走向“能用、好用、用得起”。磐智AI平台在交互过程中,系统会自动积累用户数据与偏好,反哺智能体优化,形成“使用-迭代-更智能”的正向循环,让“数智员工”真正融入到企业业务中。

当前是AI智能体从“炫技”走向“实用”的关键时刻。如何让智能体在企业中“生根发芽”,从低门槛到高性能?如何让数字员工“持证上岗”?这都是企业应用AI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这背后是一整套对业务理解、开发能力与模型协同的系统思考。未来的企业,不是有没有AI,而是谁能真正把AI用好。

02
做得深:AI学习设计师的“重生”

在过去十年里,我一直致力于推动企业学习项目的设计。我最想开发的智能体就是能够帮助设计学习项目的智能助手。然而从构想到落地花了一整年。

用户初体验:只会套模板的工具

2024年6月我们在Coze平台上搭建了一个“培训方案生成器”。用户无需输入复杂的提示词,只需通过与智能体的对话提供培训需求等信息,就能生成一个完整的培训方案。

结果第一批用户反馈扎心了:方案是全,但像套模板。更尴尬的是,随着DeepSeek等推理模型的广泛应用,直接使用大模型生成的方案质量已经不亚于我们的“培训方案生成器”。



重新定位:融入业务的数智员工

为了发挥智能体的独特价值,我们重新思考了智能体的定位。这次,我们不再将智能体仅仅视为一个工具,而是将其定位为一名数智员工的角色。

CSTD有一个“学习设计师认证”的项目,已经举办了110多期。我们设想能否开发一个AI认证导师,不仅能帮助学员掌握学习项目设计的方法和理念,还能辅助生成学习项目方案,甚至可以还可以生成学习地图、培训课程和运营方案等。



2025年3月,春季认证班我们试着用了这个新智能体,还大胆取消了线下面授——结果学员炸了锅。有位学员直接反馈不想做“小白鼠”。没办法,我们加了一天“AI+学习设计”线下课,带着大家演练智能体操作,效果超过学员预期。95%的学员通过AI伴学都过了认证,有6个项目还直接进入了第十届企业学习设计大赛复赛。

功能优化:因材施教的智能导师

在智能体使用过程中学员们也提出了很多建议,比如智能问答最好匹配视频微课,方便系统掌握知识技能;方案生成最好能借鉴以往案例(CSTD通过学习设计大赛沉淀了1000多个项目案例);智能体的功能也不要太复杂等等。

于是我们团队又重新优化智能体,以上问题逐一解决,并在6月份举办的夏季认证正式使用,得到学员广泛好评,而且“AI伴学+直播辅导”的形式也得到学员肯定,大大减少了学习成本,提高了学习效率。

从“培训方案生成器”到“AI学习设计师”的智能体开发过程,充分感受到“DEMO五分钟,落地一整年”的挑战。智能体开发需要从业务视角定位智能体角色,并持根据用户场景需求续不断地优化调整,才能让AI真正落地。

03
回答准:给智能体建个“靠谱的知识库”

智能体最让人头疼的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也就是在特定领域知识上存在"幻觉"问题,可能生成看似合理但实际上不准确的内容。

比如“AI学习设计师”智能体推荐A项目案例时,会引用B项目的目标,C项目的实施方案;“培训智搜”智能体找讲师,输入“制造业生产管理”的讲师,结果推了个讲领导力的老师。在企业应用中,错误信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这是不可接受的,问题主要出在知识库数据质量。



"垃圾进,垃圾出"

无论大模型的算法多么先进,智能体的工作流多么专业,如果底层的知识数据质量不佳,系统的表现也会受到限制。因此,知识数据整理是构建智能体的基石。

在调试“AI学习设计师”智能体过程中,我们最早加载的案例知识库,只是将之前编写的案例集直接转为知识库。这些非结构化的内容,智能体要么“答非所问”,要么把A公司的销售项目案例安到B公司的生产岗上。

"结构化,向量化"


在深度研究大模型知识库构建后,我们团队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拆课程”、“拆案例”:将原来的课件拆分成200多个知识点,同时挑选最有参考价值的案例,避免过期或存在错误的文档影响智能体的使用,然后把每份案例切成500-600字的片段,标上所属行业、学员对象、项目背景、项目目标、设计思路等30多个标签,最后向量化处理后加载到智能体中。



激活知识资产

现在的”AI学习设计师’智能体,在推荐案例时不仅能实现95%以上准确率,而且在设计方案师也能参考更加相似的优秀案例,比如设计“销售新人培训项目方案”事,智能体先调出3-4个同类案例的设计思路,再结合用户需求生成方案。把CSTD沉淀10年1000多个全国优秀企业的学习项目案例彻底激活。

同样的方法,我们又把CSTD沉淀的近万名讲师的资料整理成数据库,通过“培训智搜”、“讲师智选”等智能体,帮助员工和会员精准寻找合适的讲师课程,后期还会将师资库加载到“培训方案生成器”中,无论甲方还是乙方设计培训方案时都可以智能匹配师资。

知识库质量是企业AI应用成败的关键。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业务场景、流程、知识,如何让通用大模型理解业务场景、掌握企业的知识和流程,这不仅是一个技术挑战。

04
培训人的AI进化:从人才培养到智能体训练

这两年见了上百位企业培训负责人,发现一个规律:最早转型的培训人,都在做“智能体训练师”。



为啥是培训人?我们懂业务场景(知道智能体该解决啥问题),懂人才培养(知道怎么给智能体“设定角色”“教技能”),还懂知识管理(知道怎么喂给智能体靠谱的“智慧”)。

想转型?先搞懂这三件事

会“定义角色”。给智能体画“人设”,比如“你是零售店长的培训顾问,说话要接地气,多举超市案例”——就像我们给内训师做定位一样。

会“拆业务”。把“提升销售业绩”拆成“客户画像→产品匹配→谈判话术”,再让智能体逐个攻破——这和我们做工作任务分析的思路相通。

会“管知识”。知道哪些知识有用,哪些案例可取,怎么给知识打标签、做更新——这正是培训人天天在做的“经验萃取”、“知识传授”。AI不是洪水猛兽,是工具,是伙伴。培训人最懂“培养”的逻辑,而智能体,不过是我们培养的“数智员工”。

未来5年,企业拼的不是有没有AI,而是有没有能“玩转AI”的培训人。期待在训练营见到你,一起把智能体变成培训的“超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