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部分IDP(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是自欺欺人?
做一件事有5种结果,分别为:做了、做完了、做对了、做的对又快、做得有效益。
如果一件事只是“做了”,那就是自欺欺人。
IDP用在人才培养项目中,用于训后推进员工的能力发展。但大多公司的IDP设计并不科学合理,看起来做了,实际并没有做出效果,甚至都没有做完。
没有目标的计划就无法闭环
为什么说都没有“做完”?因为大部分的IDP尽管有目标,但目标都无法衡量,即不够SMART,比如提升领导力、提升沟通能力、提升团队管理能力,这些尽管可以做完目标方向,谈不上目标。因此,IDP的内容基本为学习计划,如看领导力书籍、听沟通类课程,提交成果就是学习报告。
如果无法衡量,按结果就不可控。因此在IDP周期结束时,无法衡量这些IDP执行的结果,因此就用员工的学习报告作为最终的结果来体现该项目的效果,向利益相关者展示。因为这毕竟比单纯的上课看起来有效果,所以就用这种方式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这显然是自欺欺人,因为我们不能用知识的输入作为学习效果的衡量标准,学习效果的衡量标准唯有员工行为的改变。
因此,在目标设置时要细化到员工行为的改变。可能下面这张表你见到过,我们用这张表来示范应该如何将行为细化至细颗粒度,达到可评估的程度。
也许你会有疑问,如何才能衡量这种行为的改变?
其实最直接的方法是360评估,评估员工行为的改变程度,这种评估一定不能几个月以后再来评估,而是要相对频次高一些的评估,如2周一次。
评估显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促进员工刻意练习的手段。其他间接手段包括案例、员工沟通记录、工作报告、萃取出的方法论等。
IDP的关键在于在岗实践/刻意练习
最近辅导一家500强企业的中高管做IDP(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大部分人做的IDP颗粒度很粗,基本只写出学习计划,比如提升领导力,就会写要看多少书、听多少课。这根本不是IDP计划,仅仅是个学习计划而已,对于个人能力提升作用有限。
IDP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在工作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刻意练习工作技能,让技能融入到工作中产生绩效。
因此仅仅依靠学习知识是无法实现技能提升的。比如绩效管理能力,可以拆分成绩效指标制定、绩效指标跟进与辅导、绩效指标评价与反馈等技能。每家公司指标制定的周期不同,如果是一个季度制定一次,那三个月练习一次这些技能,于事无补。
如果要刻意练习,就要加大频次,缩小周期,比如每个月都可以对指标进行一次修订和沟通,每周都可以安排和下属进行跟进和辅导,每周五开展一次绩效复盘。
这样做的目的是短时间内固化行为方式,形成肌肉记忆,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因此,其思维模式是:
1、确定要提升的能力;
2、明确该能力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场景;
3、确定练习方式和频次,以及复盘提升的方法。
颗粒度、颗粒度,还是颗粒度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比如,锻炼创新能力,那绝对不是仅体现在商业模式、产品研发、业务创新上,因为这些都是难事、是低频工作。
但是每个管理者在工作中都会有大量微创新的机会,比如自己负责的项目,团队的管理模式,日常的工作表单等。
因此,要锻炼创新能力可以从“日常”这些“小事”开始。
在人才培养和发展项目的设计中,我们一直强调“颗粒度”这个概念,因为见过大量的胜任力模型和培训课程设计,均以大词作为主要构成。
但是在日常练习中,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以我们常提到的沟通能力为例,很多人认为这个词已经够具象了,但其实每个职场员工都会有难以计数的沟通场景,包括向领导汇报工作、向领导申请费用、向客户挖掘需求、向客户展示产品优势、辅导下属、激励团队、绩效反馈……
而作为沟通又可以细分成提问、聆听、表达、反馈等单项技能。
拆细颗粒度的要求就是,要从找到具体的练习场景,从锻炼一个单维度技能比如聆听开始,并不是其他技能不应用,而是一个时间点先刻意练习聆听,待到聆听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开始刻意练习其他技能。
具体来看设计IDP有4个具体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