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阿里淘天的一系列人力体系变革措施,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耳闻,虽然还在征求意见,但能看出淘天这些动作背后的意义。
其实阿里最近在组织变革方面动作频繁:从组织架构到考核周期,到轮岗制度,到职级体系,再到高层调整、创业元老回归,每次调整都会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
与此次淘天人力变革直接相关的,是阿里3月份的“1+6+N”变革。时任CEO张勇称,这是“阿里巴巴创办24年来最重要的一次组织变革”。
新的架构之下,“6”和“N”中的每一家都各自成立董事会,独立决策、对自己负全责。简单来说,就是让每个业务成为自己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多劳多得,干好干坏不一样,好坏都是自己的。这种追求敏捷的组织设计指向大公司病。
大公司病的背后是家长式管理,大家长操持全家,不同孩子禀赋不一样、年纪不一样、处境不一样,家长总想着来回匀一点,你好我好大家好。这种合家欢模式有人情味,但到了一定程度就是大锅饭,既不公平,也不可持续。
过去在阿里,淘宝天猫商业板块一直都是现金牛,长期给其他兄弟业务输血。而像菜鸟、阿里云等板块忙于“顾家”,倾注了大量精力服务兄弟业务,并未释放出全部能力,价值长期被低估。阿里内部甚至有声音认为,业务之间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成为彼此的束缚。
而在拆分之后,每个板块独立运营,逐渐回归商业本质。大家顺着市场和商业的逻辑做决策,不必被“原生家庭”牵绊,甚至可以做出很多“违背祖宗”的决定,比如菜鸟可以服务拼多多,淘宝天猫也可以选择跟顺丰合作,怎么有利于发展就怎么来。
换句话说,一切要以业务结果为导向。包括阿里传下来的人力体系我觉得不合适,我一样可以换,于是就有了这次淘天的人力变革。
此次淘天职级体系改革涉及的内容主要如下:
(1)取消P序列,改为14-28级,对应原P4-P8,每三个层级对应一个P级;
(2)14-28级员工工资和奖金不会只与层级挂勾,未来将实现层级和奖金的逐步分离;
(3)绩效分数将只保留三个层级:3.75、3.5、3.25,取消3.5+和3.5-,绩效表现优秀者可能在一年内实现多个层级跃升;
(4)原P8以上员工走组织任命的形式,不再有职级的晋升和降级,而根据业务规模和团队规模来决定薪资和奖金。
这次改革背后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岗位职级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薪酬变革;另一个是绩效管理。
而两个问题又都指向了同一个主题,即:当业务增速下降、组织堆积了大量不产生价值的资源和冗余之后,该如何从人力的角度来管控成本、降本增效?
01岗位职级
岗位职级建设,是在为未来两项重要HR工作奠定基础:其一是员工职业发展路径,其二是薪酬管理。
有了岗位职级体系,员工可以看到自己在组织的上升空间,从而激励自己不断往上前进;不同的岗位职级也对应了不同的薪资待遇,确保了员工可以根据自己岗位贡献价值,获得公平公正的薪酬待遇。
企业一般在完成岗位评估后,根据各岗位的价值高低,会形成一套职级体系,
很多互联网和高科技公司因为追求管理的简单和高效,比较喜欢采用扁平化职级管理。
扁平化组织会把岗位根据职级进行一些合并,减少职级。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减少组织层级,提升内部沟通和管理效率。
但坏处也很明显:因为职级少、晋升路径短,员工的晋升空间相对较小;同时,因为每个职级之间的薪酬区间较大,也不太方便企业做人力成本管控。
与扁平化相反,一些企业会把职级切分得更细,一个组织里从基层员工到高层中间隔了10个职级也很常见。
拉长职级的好处是更方便控制薪酬成本,也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晋升空间,员工每次晋升之间的时间间隔会变得更短,晋升机会将变得更频繁,对员工激励更大。
两种岗位职级设置没有孰好孰坏,只有谁更适合,企业在不同阶段需要有针对特点的设置。
像奈飞,在成立之后25年时间里实行的, 一直是“所有工程岗位只有一个职级”的制度。到了去年,也开始将扁平化职级做细分,把原有的工程师职级细分为工程师I、工程师II、高级工程师、组长工程师、主任工程师等。
变革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打破大锅饭,提升人效,为年轻员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因为当时奈飞遭遇业务难题,用户增长放缓,需要削减成本,提升业绩。总而言之,不改不行。
一般来说,创业公司、企业文化强调自由平等的公司,会更倾向于扁平化设置,而一旦业务进入成熟阶段,企业则更倾向于切细职级。
以淘天本次变革为例,就是把原来的P4-P8职级改为14-28级,相当于拉长了职位层级。这样以后,晋升频次相应的增加了,之前是1年晋升1次,现在是连续2个季度晋升1次,相当于1年晋升2次。
1年的考察期,一定程度会消耗员工的升职信心和工作热情,这样调整之后给员工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激发员工努力奋斗,其实变相提升了人效。
02绩效管理
加强绩效管理是降本增效中特别关键的一环。
这次阿里绩效管理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将绩效分数层级从5级变成3级。前面是职级切细,这里为何又是把绩效层级压缩呢?
其实,无论5档还是3档都是企业常用的绩效层级设置。两者的区别是:业务稳定的企业一般采用5档绩效,而变革期的企业更适合用3档。
3档绩效的最早提出者是通用电器的前CEO韦尔奇,他首创了员工绩效的强制分布和末尾淘汰,也就是说在任何组织,所有员工可以根据绩效表现分为3档,分别占比为优秀的20%,中间的70%,垫底的10%。
无论5档还是3档,比例的强制分布是关键。如果是5档绩效的话,通常最优秀的两档人数比例不应超过20%,最低一档的人数比例不低于5%。
为什么说变革期的企业特别适合做3档绩效分布?因为要施行彻底的变革就需要对组织人员进行大量汰换,用3档分布就很容易把组织里最靠后的一群人识别出来,操作起来也相对简单。
但是大范围的汰换势必引发员工内部的一些不满情绪,但是不管喜欢与否,你都得承认它确实是做绩效管理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没有健康的人员流动,组织就会变得死气沉沉,也就谈不上具有组织活力。而绩效强制分布,正是推动人员流动的最有效办法。
不喜欢强制分布的人可以看看华为:华为的干部队伍应该算得上公司最优秀的人群了吧,现在华为依然每年坚持10%的干部淘汰率,雷打不动。
其实裁员这件事,包括阿里在内的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在干。面对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裁员以降低人力成本虽然是见效最快的,但却治标不治本,毕竟人少太多,活就真没人干了。如何提升组织活力,推动更多员工提升工作效能才是关键。
过往,阿里采用半年度绩效考核,年中和年终。但最关键只有年终,因为只有年终结果和奖金和晋升挂钩。
这种半年度/年度考核的制度带来一种现象:
对于优秀同学而言:上半年拿个3.5就行,反正下半年努力冲刺一下也能到3.75;而对于能力欠佳的同学而言,是否汰换,怎么着也需要一年时间。
新的绩效改革和职级体系下,考核周期从年度变为季度,晋升由1年1次,到半年1次。这种调整,对于那些有能力和潜力晋升的同学来说,不能再有前松后紧的心态,要时刻保持高效能、高产出的状态,才能获得一次晋级机会。对于那些敢于挑战的人才来说,你甚至可以做到1年升2级!可以说新的绩效改革和晋升制度,的确更具吸引力。而对于那些跑不动、跟不上节奏的同学来说,当然也是快速掉队的开始。
虽然对于一些人员有些残忍,但对公司而言,是件好事。这个过程也是提效的过程,而且人员能力在新的机制下也会得到大幅提升。
可以说,面对如今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或许短周期的绩效考核和晋升才更合适。
阿里到今年,已经走过24个年头,从1999年“十八罗汉”创业,到后来开创中国电商、网络支付、云计算等新技术新赛道,没有人会否认阿里的人力体系在24年里发挥的巨大作用,更不会否认这套体系是在不断地挑战和实战中升级迭代出来的。
但不合适就是不合适,拆分后的阿里更是不同公司、不同文化,需要有更适合自身业务模式的新文化和新体系。
不断推出的变革背后,是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而降本增效的背后,则是阿里面对着愈发严峻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根据最新财报显示,阿里的收入增速已经降至2%,核心零售业务也出现了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阿里不得不改,而淘天这次准备实施的人力改革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头,未来阿里内部或将迎来百花齐放的时代。
过去,阿里更多是市场的引领者和教育者,为市场贡献了很多成熟方法论、实战培训体系。但这次,它将再次成为破局者和探索者。
期待阿里的变革决心,能帮它度过缓慢增长的互联网消费时代,再续传奇。
过去很多年,互联网行业处于红利时期,包括阿里在内的很多互联网公司,在人员配置上,其实是按照富余的方向,以及做更大增长的可能性去构建的。而到今天,几乎包括阿里在内的所有头部互联网企业,都在谈降本增效。
现在,降本增效已经成为每家企业都在考虑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业务岗,还是培训岗的朋友,都需要围绕这一点去开展工作。CSTD2023业务赋能大会,以“人效增长,业务赋能”为主题,带你深度了解在愈发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之下,企业如何通过为业务赋能,直达企业战略和业务目标。7月21日上海站,由此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