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培训动态 学习案例 GE大中华区首席学习官谭亮:我职场最初的四堂课
GE大中华区首席学习官谭亮:我职场最初的四堂课

谭亮,人称谭校长。目前任职GE大中华地区首席学习官兼克劳顿校长。2008年6月加入GE,出任工业与消费品集团的大中华区HRD;2010年1月升任照明与家电集团亚太区HRD;2014年年初调入公司大中华地区总部,升任首席学习官兼克劳顿校长,同年7月开始兼任该地区的组织人才官。谭校长在加入GE公司之前,曾先后服务于中国万向集团,法国欧莱雅公司和丹麦马士基公司。历任人力资源经理,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招聘整合,人力资源业务伙伴,组织发展经理等职。


我2002年参加工作,参加工作之后的第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在上海可以长久立足。具体来说就是给自己计划了3件事,分别是户籍入沪,做个人事经理,月收入可以到1万块。因为比较具体,所以至今仍记忆犹新。我觉得当时这个梦想背后的三件事情应该代表了我们那个年代大部分的外地学子闯荡上海滩的基本目标。尽管现在再回头看,早已是沧海桑田!

回头看看自己职业生涯的头10年,这里面即有曾经的梦想,又有苟且的现实;即翻了筋斗云,也碰到了黑天鹅,真是酸甜苦辣,个中滋味。这期间我先后经历了民营企业、两家欧洲企业和现在的美资企业等四家公司,背后涉及了期货金融、快速消费品、运输和工业制造等四大行业,从事的岗位从总经理办公室,到招聘整合、业务伙伴、组织发展等四大岗位的跨度。在时代、行业、公司和岗位的变迁中,我给自己总结了四堂管理课。

第一堂课:懂得感恩,学会做人

万向公司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地方。作为我职业生涯开始的地方,在万向上海公司的2年时间里,我学到最多的就是懂得感恩,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做人。

2002年春节后就开始了在上海的求职之旅。当时自己的专业背景是数理统计的本科,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生,研究方向是人力资源管理。尽管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做过几个项目,但人力资源又是一个非常看重实际经验的职能。对于自己可能面对的尴尬境地做好了充分思想准备后,我开始了投简历,赶面试的过程。

在所有面试成功的企业里面,万向是唯一一个可以等我到毕业的单位。其他所有的公司都要求下周一就要上班否则没戏。至今依然清晰的记得那天去万向面试的场景,是午饭后1点钟。当时我已经在上海呆了几天,因为毕业论文的进度压力,必须得尽快回学校去赶论文。所以自己提前买好了火车票,万向的这场面试之后就要打道回府。最终面试在很愉悦的气氛中结束了,并且也当场就签订了毕业意向书。

毕业之后来公司报到,带了两大箱物品。公司考虑我在上海初来乍到,就安排我住在梅隆地区的公司公寓。每天和其他外地同事们一起上下班,往返于闵行和人民广场之间,对于一个刚来上海,刚参加工作的人而言,一切都是新鲜的。工作了大半年之后,公司老总邀请我们这些外地的同事去家中做客,之后还有了一段有趣的给老总小孩补习功课的经历。

在万向的2年里,从最初的人力资源基础工作做起,计算工资,社保,办理员工入职离职手续;之后是制定公司的奖金体系,招募业务人员,最后是负责上海公司的总经理办公室工作。两年之内从人力主管到人事经理再晋升到总办主任,对于一个职场新人而言,绝对是一个大的筋斗云但我明白,里面很大成分除了个人的努力,还有的是运气和公司领导的器重。

两年的时间不算长,却能够让我这样一个新人深深得感受到公司的人情味以及作为少数几位员工可以穿梭在公司老总,老总家人,部门领导,跨部门同事和集团总部之间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总结了如何协调,平衡,进退的做人课题。

第二堂课:管理自己,轻重缓急

欧莱雅是崇尚个性的舞台。欧莱雅是我参加工作之后的第一家外企,与我个人而言,意义重大。我加入的时候正值欧莱雅刚刚收购完美国羽西和中国小护士。一下子吃进两个品牌,而且都是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就成了由一家法国文化主导的,加入美国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之后的一盘大餐。

刚进公司,立刻感受到空气里到处弥漫着香水的味道。据说有些同事的鼻子是可以分辨出兰蔻、赫莲娜和巴黎欧莱雅的香味区别。而对我而言,最多就是区别出浓淡之分了。各色的香水瓶,时尚性感的女士往返在各个楼层之间,偶尔在电梯间还能碰到个明星啥的。公司会在你生日到来之间给你一个大袋子,里面是各式化妆品。记得我当时收到的那包里面就是碧欧泉,薇姿啥的,最后我都给家里的女性了。几个月下来,自己当时的感受是觉得法国企业的文化是比较随性的,而美国文化是结果为导向,相比而言,本土的企业文化里面从始至终都贯穿着人情二字。记得我刚进公司就听说了小护士的经销商们泪洒和品牌创始人李志达同甘共苦十几年的告别晚宴上,那个场景哪怕你没在现场,也会为之感动。

我在欧莱雅的工作主要是对职能部门和药妆业务线的招聘整合工作。所谓的整合就是新人入职之后,我需要继续跟进一段时间确保平稳落地。所以在欧莱雅的招人过程里,招募者会是一个核心人物,从寻找候选人到安排面试环节,录用通知,薪酬待遇,最后在入职和落地的全程陪伴和跟踪。当然,这里面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是可想而知的。时至今日,如何写面试评价的三点论(优,劣势和最终建议)和如何帮新人做入职落地跟进图都是依然受益。

记得我们当时自己的电脑是无法登陆外网的,整个招聘组就有一台公共机可以连接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所以每天需要按人排时间,另外,找到看中的简历,就要开始自己打电话开始了解候选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每天还充斥了需要协调给各位业务领导安排面试时间,候选人的录用通知,薪资待遇的谈判,到岗之后的入职培训等。所以每天需要协调的事情之琐碎,处理的内部邮件之多可想而知。

那个时候我最享受的就是和候选人的沟通,对于前后流程环节方面的事务性工作并无太大兴趣。这直接导致我职场生涯的第一只黑天鹅的到来。那是在我进入欧莱雅一个月之后,我的直接上司找我谈话,指明我的工作出现了拖延,让我要关注自己工作的效率和产出,并亲自查看我的工作邮箱中的工作邮件来标出哪些是重要的和紧急事项。这样的直接干预对我来说还是职场的头一次,当时的感受肯定是自尊心受到很大打击,除了消化这种打击,当时更多的就是在想如何改变这样的被动局面。

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面对大量事物性的工作,需要清楚的头脑和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回头看去,尽管那短暂的4个月痛苦指数很高,但无论在体力和精神上的锻炼却是无价的收获。

第三堂课:学习体系,组织人才

马士基是一个高手如云的学校,你会觉得压抑但学习的步伐从未停止。从欧莱雅去马士基纯属巧合。当时这两家公司分别位于静安寺的左右两侧。欧莱雅在中华企业大厦,马士基在恒隆广场。记得某天下午自己还在欧莱雅正自我摧残,百般自虐的数邮件,标星号,回邮件的时候,收到了有生以来第一个猎头电话。声音是甜美的让我第一次有听其声音便如浴春风的赶脚。对方是位女士,看到我网上的简历表明本科学的是数理统计里面的统计学,就问问我的数学应该还不差,然后聪明的使了一个激将法,提到有一家很奇葩的公司,全球入职新人都要测智商和情商。智商要在12分钟之内答对50道题里的25道。问我想不想去试试。坦率的说单从测试的角度,我是有兴趣。但要说到换工作,还没到那个程度。于是就以没空为由婉拒了。谁知命运的小船说转就转。公司有一天的下午临时放假,装修楼层。没事干,同事们都去打台球,我心里突然想到还有一个智商测试,就电话约了应邀前往。然后考了一个高分,之后就立刻做情商测试。后来才知道马士基全球基本只考虑四种类型为主的人格特质,其中头两种是以赛马为目的,后两种是以耕地为目的。而我恰好属于那俩农夫之一。于是乎在我29岁生日那天离开了那个充满了香水,时尚,个性的舞台,来到了印象中的北欧海盗- 丹麦马士基。

从人力资源整个体系学习的角度来说,马士基其实是我工作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外企,无论从时间方面,岗位数量,还是学习成长方面。在马士基我工作了4年之久,服务的业务单元从核心主营业务的航运开始,到马士基物流,最后到公司总部马士基中国。从事的岗位从最初的航运,物流的人力资源业务伙伴到后面的组织发展。就是在这样的跨业务品类,变换岗位的过程中,让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对外企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了全面的认识和深入的专业度。

我是在马士基才第一次接触岗位职级的计算。这是一个关于深度专业交流和无休止辩论的过程。当时我们用的是美世咨询的关于算每个职位的职级工具。人事部在掌握之后,同时还培训了大量的业务经理,能够让他们学习领会这个工具。之后的日子就是热闹无比。每个新开的岗位,业务经理都会拿着他算的结果和你的结果去辩论。而面对物流和航运的经理们这样的场景也不相同。航运一直朝南坐,作为全球航运界的老大,不愁业务,那里的业务经理们更多的会把精力花在和客户对航线和满仓的交流处理等问题上;物流的市场竞争激烈,所以如何吸引外部的人才变得尤为重要,这样的不同就会令很多物流的新职位都会耗时长久因为要和业务经理反复的交流,辩论,甚至需要引入更高级别的经理们加入会谈。一个典型的场景是人事伙伴和业务经理的两个人在会议室里都拿着一份岗位说明书和组织架构图,然后在工具表格里打分。经常会出现的情景是在某个具体分数上双方意见不同,从而反过来去看这个岗位的职责,汇报关系等。不得不说,当你仍在这个过程里的时候,你唯一的感觉就是精疲力尽,但是事后你会感到因为辩论让你体会深刻。

2005年我们所有人事部门都去了张家界做团队活动。在那个活动上有个环节是分组讨论,找到一些领域,大家可以做的更好。我所在的那一组讨论的主题是沟通,完了鬼使神差的最后让我来汇报讨论结果,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一组就我一男的。那是我职场生涯里面第一次在这么多人力资源同事面前做小组讨论汇报,面对几十位老马小马的同事,我具体说了啥根本就记不得了。反正说完的一个结论是部门内部的沟通很重要,被正式立项还要到年底大会上汇报总结。因为我是那倒霉催的汇报人,所以自然把我挑上继续做这个沟通的项目。后来这个项目在香港作中期汇报,下午2点汇报,中午午饭的时候项目组临时决定由我作主汇报人,原因很简单,三人的项目组,另外两位都是女士。那次在香港的汇报对我意义重大,虽然面对的人群只有10人左右,但都是公司人力资源团队的负责人。能够沉着稳定,思路清楚,有理有据的汇报加答疑,不仅帮助自己树立信心,也锻炼了自己和他人沟通的技能。

2006年的整个夏天我都在做继任者计划。当时是自下而上的做。我们对继任者计划的关注是看关键岗位和关键人才两块。对关键岗位理想状态是找出两位继任者,分短期胜任和长期胜任两种。那是一个疯狂的夏天,每天白天开会和业务部门讨论关键岗位和关键人才,晚上写总结的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专业书籍。整个夏天,去了8个沿海城市,开了无数场会议,看完了两本大部头的书,那种晚上学习,白天操练的感觉实在刺激也实在难得。因为上一次有这样激情的时候要回到高二的暑假了。

因为06年的夏天把自己彻底燃烧在组织发展领域,从而有了接下来调动到北京总部从事组织发展的工作。这也是我职场的第一份专业技能岗位。这份工作的主要关注点是人才发展干部培训班的升级、运营和维护。这里面即有和外部咨询公司的智库交流做方案,也有和公司内部培训班成员的交流、带班、项目跟踪等工作。如果说继任者计划把我领入了组织的范畴,那么这份人才发展的工作最终把我带进了人才的领域,这里面既有测评技术,又有潜力的定义、发展的渠道、反馈的效度、成长的考核等等。因为当时公司在东三环国贸二座,我租的房子在大北窑,所以每天5分钟上下班。最终成就了我工作有史以来迄今为止快乐舒适指数最高的一段时光。

第四堂课:战略落地,团队绩效

对于任何一个敢于挑战自我,渴望成功的人而言,通用电气都是一个浩瀚无边的海洋;而对于任何一个人力资源从业者而言,通用电气更是一个圣殿!我很庆幸自己在33岁的时候加入了通用电气,也很庆幸至今仍在服务于这家公司。

在我的第一个职场十年截至的时候,我在通用电气服务了4年,从最开始的工业消费者集团的大中华地区人力资源负责人到照明家电亚太区的人力负责人,从最初支持350人的商务团队,到管理7500人的产供销全模式组织,最后走上14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力资源领导岗位。

我个人最深的感受就是这是一家有着强大文化基因的公司,我之所以称其为海洋,因为它会给你无限的可能性。只要你有一颗勇敢的心,敢于挑战,敢于创新!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懂得合作,通过影响力来感染他人。

通用电气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并不会教你太多工作流程,而是给你一个平台,一个广阔无垠的平台,这个平台上既有跨度多达15个行业以上的业务单元,从电灯到飞机发动机;也有各个领域的大咖真神,从科学家到CEO;你即可以学习浩瀚的多元化知识,从事不同行业的岗位,也可以找各个大咖去拜师交流。前提是你要学,你想成长。所以你要主动。

通用电气又是第一家让我全面认识企业价值观的公司,通过每天的工作无时不刻不在提醒我公司价值观的基石是企业诚信,从CEO到前线的每个员工,都要坚守企业道德;不仅公司员工,外围的供应商,经销商,客户也都在这个商业道德的生态圈内。

通用电气的人力资源从业者在市场上的金字招牌始于韦尔奇时代。而这个金子招牌的具体表现就是一张入场券,一张可以让你参加从业务战略到业务运营各种会议的席位。当然,你在这些会议上的表现会决定你以后是否还能继续得到邀请。这张入场卷最直观的要求就是我们要懂业务,不仅听得懂,还能问出对的问题。

我在通用电气的头4年,相继支持过3任业务集团的CEO,他们都是在这家公司服务超过20年的老兵。每个人的风格都不同,第一位目光犀利,少言寡语但从无废话;第二位超级绅士,开口暖人心;第三位思路清晰,人情味足。在和他们的共事中,自己能够深刻感受到三位CEO无一例外的对人力资源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正是有了这份重视,加上自己的努力,最终可以让我快马加鞭地深入学习业务,加速融入团队,从而在刚进公司半年之内从负责350人领导7500人,一年半之后就接管14个国家的亚太区人力资源领导岗位。

在帮助战略落地的过程中,我个人最大的三点心得就是

第一:要多参加业务部门的会议光进入会场或者电话上线还不算,一定要勤思考,敢于发问。通用电气强调每个参会者都是会议成果的组成部分。这里指的就是如果你对会议议题不了解,对最终成果没有自己的想法,你最好别参加。所以有了入场券,还要拿到麦格风,最后你说话的时候别人在听才行。

第二是找机会和业务人员出差去拜访客户,了解市场。客户会最真实的告诉你市场反馈。我在进公司的头四年里,相继和三任CEO跑过大大小小10几个国家,每次飞机一落地,先去看的一定是客户,通过客户了解我们产品服务的反馈。这种旅行受益无穷。

第三要和财务人员学习读报表通用电气是上市公司,每个季度的季报,每个年度的年报都是最好的学习财务知识的资料,但是对很多人力资源人员来说,自己默默的去读财务报表难度很大,经常云里雾里,最好的方式是通过请教财务部门的同事来加速学习。基础是要读懂财务三张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在此基础之上要学习成本组成,利润的税前和税后,定价等,最后要能够读懂财务季度或年度的运行图。

上述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准确把握业务战略,,从而能够有效的制定人力资源方案才确保战略落地。个人一直秉承每个公司或业务集团就只有一个战略,各个部门所制定的都是行动方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确保战略落地。

在落地战略的过程中,光靠自己肯定不行,走上领导岗位的最根本变换就是从以前的自己吃饱全家不饿到现在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要通过他人来完成。这里的他人大部分指的是自己的团队。所以在能否有效落地战略的过程里自然就牵涉到能否组建一个有效的团队,通过团队再去影响更多人的一个过程。

在通用电气的头4年,从刚进公司带一个下属,就坐在我办公室门口;到半年年后的15人团队,开始分散在厂里,研发中心等地;再到一年半之后的25人团队,就散落在亚洲的各个国家。随着团队的组成形式到分布特点,我个人的领导方式也有了一个三级跳的进阶

最初的阶段就是为了完全以任务为导向,自己的关注大部分都在分工方面,为了确保每个人知道自己的目标是啥?然后我会想当然的认为他们会和我一样,有着清晰的思路知道该如何按时完成。但往往事实并非如此,每每碰到到点交不出活的时候,自己就会很情绪化。这样就会导致团队和我在一起时压力很大。那个时候我提倡的是强者文化,自己会假定每个人都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工作,这种假设后来想想只能停留在理论上。这个阶段的最大反思就是做领导的,千万别想当然。英文叫do not take for granted.

第二个阶段就是为了在变革方面如何带领团队理解为啥变,如何变,变成啥样。由于我所在的业务集团都是短周期性质,这样的业务模式对职能部门的响应速度要求很高,不仅体现在招聘,日常人力管理的支持,更多的是如何驱动变革,从组织架构,人员结构,奖金体系等方面。而在这个方面,因为我几年下来近距离的和CEO共事,所以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但是落实到我的团队,却发现大家出现了抵触情绪,一方面觉得领导变得太快,另一方面还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这么变。那个时候的我总觉得速度为王,所以很少有耐心去倾听,更多的是催促和说教去推动团队向前,而这样的后果就是我和团队双方都很累。后来的总结就是要提醒自己,驱动变革的人要面对接受变革的群体关注最总要的就是心理接受程度。在这个过程中的循循善诱,主动倾听,分享为何改变和改变对具体员工的意义都变得至关重要。

第三个阶段是在我结婚有了孩子之后,我觉得婚姻让我学到了很多,和另一半的相处,和孩子的对话交流。这些加上自己对公司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都让我对带领团队的自我定位从简单的分工看结果到要做一个教练加导师,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根据不同工作场景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的团队成员,如何根据他们当下的状态和特征来展开不同方式的对话。

从2002年到今天,弹指一挥间。我从一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汉,到组建家庭,养育孩子的丈夫和父亲;我从一个职场新人,懵懵懂懂,跌跌撞撞,从民企的人力主管成长到顶级外企管理14个国家的地区人力资源总监;我从一个最初梦想成为上海滩一个普通小白领,怀揣三个小确幸,到后来进入自己心目中的企业圣殿并在广阔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它让我置身于变革,驱动着创新,点燃了繁星点点的夜空;尽管它同时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它让我们面对了灾难,感受了无助,学会了告别之后重新来过。面对职场,我对自己说:“感谢那个曾经的自我,因为他很努力;期待那个未来的自己,因为他会更好!”

注:本文首发于领英,有删减,已经由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